2021年10月11至13日,中国钢结构大会暨中国钢结构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(扩大)会议在上海召开。会上,中国钢结构协会发布了《钢结构行业“十四五”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
中国钢结构大会暨中国钢结构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(扩大)会议在上海召开
新华网上海10月13日电(沈梅)2021年10月11至13日,中国钢结构大会暨中国钢结构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(扩大)会议在上海召开。会上,中国钢结构协会发布了《钢结构行业“十四五”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
《规划》指出,“十三五”期间,钢结构行业发展质量得到稳步提升,一系列标志性建筑都采用了钢结构建筑,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、国家速滑馆(冰丝带)、北京中信大楼、上海中心大厦等。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统计,2019年我国钢结构加工制造总产量为7920万吨,2020年为8900万吨,年增长率为12.3%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钢结构产量从5100万吨增加到8900万吨;钢结构产值从5000多亿元增加到6000亿元以上;钢结构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比重从6.34%增加到8.35%左右。钢结构产量的大幅增加,对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。
《规划》提出钢结构行业“十四五”期间发展目标:到2025年底,全国钢结构用量达到1.4亿吨左右,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15%以上,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%以上。到2035年,我国钢结构建筑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钢结构用量达到每年2.0亿吨以上,占粗钢产量25%以上,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逐步达到40%,基本实现钢结构智能建造。
为了实现上述目标,《规划》提出了“十四五”期间的重点任务,包括加快重点技术研发,促进钢结构标准化、通用化,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建造,大力推进高性能与高效能钢材的应用等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岳清瑞向大会作《聚焦双碳目标,推动智能建造,构建钢结构行业发展新格局》的工作报告。他在报告中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协会2021年的工作,并从推广钢结构建筑应用、推进智能建造与绿色发展、推广高性能与高效能钢材的应用、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式、促进行业技术创新发展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、提高协会管理完善服务职能等七个方面提出了2022年协会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。
大会对获得中国钢结构协会2021年度“科学技术奖”的单位和个人以及“钢结构杰出人才奖”颁发了奖牌证书。2021年度科学技术奖共计48项,其中特等奖7项、一等奖16项、二等奖25项、钢结构杰出人才13人、技术创新奖49项、创新人才奖36人。
会议还围绕“钢结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、钢结构智能建造、钢结构设计与创新”等议题展开讨论。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,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秘书长朱彩清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庄惟敏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、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,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、上海宝冶钢结构工程公司总经理唐兵传、绿地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裁谈德勤,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丁建平等专家作专题报告。
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晓明在大会上做了《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功能提升关键技术》的报告。俗称“八万人体育场”的上海体育场是上海著名的地标建筑。今年,上海体育场按照FIFA 世俱杯的场地要求,结合体育场赛后二期使用功能需要,对现有的场地及相应设施一并进行改造。陈晓明表示,上海体育场应急改造工程钢结构项目屋盖新增钢结构施工已于8月底启动,项目施工进入全面快速建设阶段。
大会同期举办了中国钢结构协会2021高校学生钢结构创新竞赛、2021钢结构展览会等系列活动。这些多元化的主题活动为专家学者和高校学生、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提供了近距离的交流与互动的平台。
本次会议由中国钢结构协会、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,由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、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、上海绿地建设(集团)有限公司联合承办,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、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、《工业建筑》杂志社有限公司协办。相关部门、知名专家、相关会员单位代表等600余人参加会议。